美国国务院每月发布签证公告,核心部分是“最终裁定日”与“递件指南日”两张表。所有受配额限制的亲属和职业移民类别都要以优先日为排序依据,与公告表的日期对齐才获准进入下一环节。优先日常见来源包括亲属移民的I?130受理收据日期,或职业移民的I?140受理收据/劳工证获批日期。表格按全球及六个高需求国家(中国大陆、印度、墨西哥、菲律宾等)分列,确保配额在地域间公平分配,也导致不同出生地主体的等待跨度显著拉开。
配额分布与年度回补

亲属移民每财年配额四十八万,其中凡受限类别又依次细分为配偶子女(F1、2A、2B)、已婚子女(F3)及兄弟姐妹(F4)。职业移民配额十四万,分五大优先类别并设跨国高管与高科技人才倾斜。未用完的亲属配额可在下一年度转入职业移民,反之亦然;然而实际操作中亲属名额极少溢出,职业类别常借助未用完的EB?4、EB-5名额进行年内回补。同一月份中职业类别排期往往比亲属更灵活,亲属类别则更依赖国会进一步立法扩大配额才有实质性缩短。
亲属移民的纵向等待
在亲属体系里,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的“直系亲属”类别不受配额限制,理想状态下几个月即可拿到绿卡。对受限子类而言,排期呈现明显的“金字塔”形:
2A(已取得绿卡者之配偶及未成年子女)在过去两年多次前进后,今年受配额透支影响出现轻微回档,但整体仍保持一至两年的等待。
2B(绿卡持有人成年未婚子女)一般稳定在六至八年区间;由于年度名额有限,一旦超额即会触发日常性的停滞。
F1(公民成年未婚子女)与F3(公民已婚子女)常年跨越十年以上,且不同出生地差距拉大。例如菲律宾F1常逾十五年,而全球其他地区约十至十二年。
F4(公民兄弟姐妹)是最慢通道,全球平均超过十五年,印度、墨西哥更突破二十年大关。
职业移民的横向差异
职业类别最关键的决定因子是出生地与行业需求。当前格局呈现三条分水线:
全球配额范围内,EB?1与EB2绝大多数月份保持“可用”或轻微排期。
中国大陆与印度因需求量巨大,EB2、EB?3往往排期三至十年;尤其印度EB2受历史积压影响,近年倒挂到比EB?3更慢。
EB?1虽然长期为快速通道,但大陆与印度近两年偶有半年至一年的排期波动,显示高端人才供给激增对配额形成压力。
递件指南日与双轨操作
国务院自二零一五年引入“递件表”后,申请人可在“递件日”到来后即刻向移民局递交I?485或广义的身份调整包裹,提前拿到工卡与回美证。对亲属类别而言,递件表常领先裁定表一年以上;对职业类别则与裁定表接近。充分利用递件表可产生三重效益:稳定子女年龄冻结、获取工作授权以摆脱非移民身份限制、为日后裁定表推进赢得时间。
排期回档与前进的循环
排期表并非单向前行,而是跟随配额实耗量每年进行“前进--进”的螺旋式调整。年初数据不足时,国务院倾向大胆前推,刺激补件;若统计到递交量超标,则在夏季或新财年首月回档。申请人需密切跟踪公告走向,尽早在窗口开启时提交完备材料,避免因新回档失去排队资格。
缓解等待的策略选项
亲属申请人可考虑转变关系类别,例如绿卡持有者在等待期间归化为公民,则其配偶与未成年子女直接进入无配额路线;成人未婚子女也可自2B跳至F1,虽理论顺位前移,但要结合各类别曲线判断是否真的缩短。
职业路线可通过并行申请法,即在EB2劳工证流程期间同步争取EB?1A或NIW,若EB?1优先日后到先得,便可抢占更快配额。部分印度出生申请人也选择跨国调遣转H?1B至加拿大姐妹公司,利用境外出生地配额优势作为跳板。
留意子女“超龄”风险
亲属与职业两线排期过长时,随行子女面临《儿童身份保护法》年龄冻结规则挑战。核心思路是计算I?130/I?140审理期与I?485递交期的“冻结天数”,用来抵消实际年龄。若预测审批与排期差距仍可能导致超龄,应提前分线为子女单独申请其他非移民或留学签证,待父母完成绿卡后再行亲属合并。

排期与国会改革前景
公开数据表明,亲属与职业两大体系累积积案已超四百万,改革呼声持续高涨,但在配额总量、废除国别限额等议题中态度分歧。管理部门倾向用技术手段优化“先来先服务”,而立法层面尚未就增额或调整通过门槛达成共识。短期内,申请人仍需依靠现行机制和个人策略来加速进度。
美国移民排期表看似一张数字列表,却浓缩了配额设计、国别平衡与申请量变化的多重博弈。亲属移民的等待集中在兄弟姐妹与已婚子女,职业移民则围绕出生地与行业需求发生逆转。充分利用递件表窗口、合理规划类别转换与并行申请,是缩短排队时间的关键思路。理解排期背后的逻辑,也能让家庭在不可控的时间成本前,制定更加灵活而稳健的身份布局方案。